本系列特邀作者:祝維沙,知名華人企業家
3.1 當年中本聰不可能20多歲
中本聰是年輕人的說法見諸兩位名人大師,一位是戴維,一位是哈爾芬尼。中本聰在P2P基金會註冊的生日是1975年4月5日,目前已經查不到了。早期的有關文章對生日互相印證,隨便都能查得到。沒有中本聰是老年人的說法。
哈爾芬尼是和中本聰通過郵件的人,也是第一個堅定支持比特幣的大師級人物。區塊鏈的第一筆轉賬10個比特幣也是中本聰轉給他的。他在比特幣社區是一個傳奇,尊稱“中本聰的沃森”。因為當電話發明時,貝爾第一個電話打給沃森:“沃森,快過來,我想見你。” 2014年8月,在與漸凍人症搏鬥了五年之後,哈爾在亞利桑那州去世。他在幾乎不能打字的條件下,在2013年3月19日寫下了“比特幣和我”一文,裡面談及了他與比特幣和中本聰在過去四年中的過往點滴,飽含深情的故事描述,讀後十分令人感動。他沒有見過中本聰,只是郵件來往。他是這樣描述中本聰的:“今天,中本聰的真實身份已成為一個謎。但當時,我想我是在和一個非常聰明、真誠的日裔青年打交道。我有幸在我的人生歷程中認識很多聰明的人,所以我能看出征兆。”(1)
哈爾和中本聰多次通郵,“所以能夠看出征兆”,也就間接否認了中本聰是和他同齡人的可能性。當年哈爾53歲,在他的眼裡,20-30多歲都叫年輕,從中本聰的生日註冊日期看,中本聰34歲,也基本靠譜,在他的估計範圍內。但是按照戴維的說法,中本聰似乎要更年輕一些:
戴維認為中本聰發明比特幣時,是和他發表B錢(b-money)論文時的年紀差不多。他說:“當我想出B錢的時候,我還在上大學,或者剛剛畢業,而尼克想出比特金的時候也差不多,所以我認為Satoshi 可能是這樣的人。”(2 )尼克從1998年有想法,發表比特金時是2005年。戴維是高人,這段話含有其他秘密,我們會在後面詳細分析。戴維發表B錢論文的時候是1998年,當時22歲。中本聰發明比特幣的時候是22歲左右的年輕人,有多少可能性?
比特幣不單是設想還包括實現。難度比起戴維當年的B錢大了十倍不止,作為一個年輕人在一點取得突破,比如在一個領域,發現了新的難題的解答辦法,這是可能的,但是比特幣的實現需要多領域的綜合知識,要多領域的知識積累和融會貫通就更不容易。對於任何人來說,沒有充足的時間是辦不到的。比特幣的原創思想是一個很窄的領域,尼克說:“據我所知,只有我自己、戴偉和哈爾芬尼喜歡這個想法”,有動力去實現。(3)由於是一個很窄的領域,發展都是繼承性的,尼克的比特金最接近比特幣的結構,中本聰會不會在尼克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型開發?
有一個例子是維塔利克(Vitalik),他是年輕人,當年19歲開發以太坊。以太坊是在比特幣基礎上的改進開發。以太坊帶有很濃厚的年輕人開發的特點,一路開發,不斷發現問題,一路迭代,連ETH2.0分片都想得出來。ETH2.0是以太坊基礎結構的變化,是開發項目的大忌。開發6年還沒有搞好,不如新做一個項目。中本聰說:“1.0的結構貫徹始終”(4),這是十分有設計經驗和做過成熟產品的人才能說得出來的話。比特幣的迭代都是修補和改進,結構沒有動過。這就是成熟產品和不成熟產品的區別。有一個相似的例子是蒸汽機,也是創世產品,到現在200多年蒸汽機的結構都沒有變過。瓦特從19歲開始研究蒸汽機,參考了當時的所有技術,主要是紐科門蒸汽機(Newcomen steam engine),共花了19年在別人原型的基礎上發明了實用化的蒸汽機。正式產品推出,瓦特時年38歲。成熟產品要有長時間思考,就算在戴維和尼克的基礎上,開發“實用化”的比特幣,也還有很多困難和創新。
3.2 深謀遠慮的中本聰
比特幣里許多深刻的道理至今都無法破解。比如,比特幣的成長周期132年,他的發幣結構是不會變化的。沒有深謀遠慮如何做得到。為什麼是132年?誰能合理回答?我看了100多個區塊鏈項目,搞懂這個道理的項目一個沒有。
我們再讀一下中本聰回答大餅哥哥拉斯洛(Laszlo)提問他花了多久時間設計比特幣。中本聰說:“從2007年。在某個時候,我變得確信,有一種方法可以做到完全不需要任何信任。我無法拒絕繼續思考這件事。設計的工作要多於編碼”。(5)我們分析上述話就會發現,“在某個時候,我變得確信”,說明他一定琢磨這事很久了,2007年只不過恰好是中本聰的“頓悟時刻”(Aha moment),因金融危機觸發他的頓悟,到了2007年這個時候,忽然茅塞頓開找到有一種方法可以做到完全不需要任何信任的現金系統。一種機會來了的感覺十分興奮,“我無法拒絕繼續思考這件事”,他加緊了設計和編碼。誰知編代碼和方案設計花了一年多,金融風暴過去了怎麼辦?對於任何新產品,推出是有時機的,過了熱點推的難度就很大。這時的中本聰心裡充滿擔心,突然看到了泰晤士報的英國財政大臣準備第二次救助,喜出望外,因為金融危機還在。他把創世選到這一天,寫下了有名的創世之語。而造成了第一個區塊和第二個區塊的不連貫。這是我對中本聰行為的猜測,也是我的分析思路,分析他不合常理的行為所留下的密碼。他如此老道,20歲有此心機,可能性不大。
創世語的深刻含義不是本節的內容,另外分析。其實對於老百姓他這句話是多餘,是給有心人寫的。讀懂它才會理解中本聰的思考和行為脈絡。
一般來說實施最多占到思考時間的三分之一,對於創世的項目,從1992年密碼朋克社區建立到推出比特幣,一共17年。從1998年B錢算起一共11年,用這個時間來思考和設計,才能夠實現比特幣。如果是22歲發明,那麼從11歲就要開始不停地思考,這種可能性有多大?所以要在22歲上加10年才有可能性。從2005年比特金算起一共四年,可能實現以太坊這樣的項目。因為不是創世項目。實現一個自治運行的去中介鑄幣系統,一個外人干預無效的自動系統,一個所有分叉都敗在腳下的系統,一個結構未變化的系統,一個創世系統,這是什麼系統?答案是成熟系統。這樣的系統,如果不是成熟的邏輯嚴謹的人是設計不出來的。所以他不是小青年。
中本聰的邏輯嚴謹可以隨便舉例,比如對coin的定位。戴維是“錢”(Money)的定位,對應他的一籃子商品的設想。戴維是對的。比特金對應金,數字金。coin對應鑄幣的概念,細品下來用了心思,coin是什麼?是現金,顯然比“錢”和比特金更為嚴謹更為準確。所有的點點滴滴都用了心思,比如他登記的生日也有深意。後面我們解釋此深意。涉及這麼多的領域花這麼多的心思,每一個問題都需要時間去思考。
加文是他的後繼者,當年42-43歲,他在“中本聰不知道什麼”一文中,把中本聰的表揚當作最自豪的事:“這可能是我最自豪的一封來自中本聰的郵件,我想出了利用交易的年齡和交易在比特幣價值方面的大小來優先處理交易,並根據舊比特幣這種稀缺資源來限制自由交易。而中本聰說"你可能最終解決了一個最具挑戰性的問題"。”(6)寫文章時是6年後,加文沒有認為中本聰是一個年輕人,而是他心目中令他自豪的大師,因為中本聰表揚了他。
從上面可以看出中本聰是30-40歲的人應該比較靠譜,30歲就必須在少年時代就是神童,接近40歲比較正常,40歲在業界就要有很大的影響力了,匿名就不容易。所以30多點可能性最高,我比較傾向他的真實年齡與1975年相距不遠。
3.3 中本聰的性別無爭論
中本聰性別是男的,首先中本聰的名字是男性的,其次目前沒有一個懷疑對像是女的。市場短期會錯,長期不會錯。作為研究,否定容易肯定難,市場沒有提供女性懷疑對象,就不用研究了。
中本聰當年是一個“非常聰明、真誠的”,邏輯嚴謹,知識廣泛,目光長遠,30出頭的男性。這是哈爾的觀點。確定年齡和性別是最基礎的事,如果搞錯了,方向就錯了。
結論:採用哈爾的看法,否定戴維的看法。中本聰:男,時年33-34歲。我們在這個年齡段的男性中尋找中本聰。而且他在少年時代就展現了天賦,且先用神童稱呼吧。
下一個問題中本聰是哪國人呢?我們進入下一篇。
参考文献
March 19, 2013
2. Gwern 2014年3月17日
Gwern贴出了记者对戴维的访问节选
A sudden frisson. Szabo, an American computer scientist who has also served as law professor at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developed a system for "bit gold" between 1998 and 2005, which has been seen as a precursor to Bitcoin. Is he saying that Szabo is Satoshi? "No, I'm pretty sure it's not him." you, then? "No. When I said just Nick and me, I meant before Satoshi" So where could this person have come from? "Well, when I came up with b-money I was still in college, or just recently graduated, and Nick was at a similar age when he came up with bit gold, so I think Satoshi could be someone like that." "Someone young, with the energy for that kind of commitment?" "yeah, someone with energy and time, and that isn't obligated to publish papers under their real name."
3. Bitcoin, what took ye so long?
So asks gwern in a spectacular display of hindsight.
While the security technology is very far from trivial, the "why" was by far the biggest stumbling block -- nearly everybody who heard the general idea thought it was a very bad idea. Myself, Wei Dai, and Hal Finney were the only people I know of who liked the idea (or in Dai's case his related idea) enough to pursue it to any significant extent until Nakamoto (assuming Nakamoto is not really Finney or Dai). Only Finney (RPOW) and Nakamoto were motivated enough to actually implement such a scheme.
4. Re: Transactions and Scripts: DUP HASH160 ... EQUALVERIFY CHECKSIG
2010-06-17 18:46:08 UTC - Original Post - View in Thread
The nature of Bitcoin is such that once version 0.1 was released, the core design was set in stone for the rest of its lifetime. Because of that, I wanted to design it to support every possible transaction type I could think of. The problem was, each thing required special support code and data fields whether it was used or not, and only covered one special case at a time. It would have been an explosion of special cases. The solution was script, which generalizes the problem so transacting parties can describe their transaction as a predicate that the node network evaluates. The nodes only need to understand the transaction to the extent of evaluating whether the sender's conditions are met.
“How long have you been working on this design Satoshi? It seems very well thought out, not the kind of thing you just sit down and code up without doing a lot of brainstorming and discussion on it first. Everyone has the obvious questions looking for holes in it but it is holding up well ”
Since 2007. At some point I became convinced there was a way to do this without any trust required at all and couldn't resist to keep thinking about it. Much more of the work was designing than coding.
Fortunately, so far all the issues raised have been things I previously considered and planned for.
6. What Satoshi Did Not Know
Gavin Andresen 2015
Comments